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工作动态
间质性肺疾病医疗创新武汉研讨会成功举办 产学研医共谋诊疗新突破
发布日期:2025-09-24
来源:武创院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
字体显示:【大】【小】

9月21日,由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明道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专科联合体间质性肺疾病协作组及武创院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共同承办的“间质性肺疾病医疗创新武汉研讨会”成功召开。

1.jpg

本次会议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的指导下,汇聚近百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聚焦间质性肺疾病(ILD)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最新研究进展、新型技术应用与临床转化以及患者照护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致力于搭建起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交流合作平台。

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辰在致辞中表示,间质性肺疾病由于病因多样、病机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方法有限等现状,给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全面推进间质性肺疾病医疗创新尤为重要。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表示,科技创新在推动重大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创院将全力支持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的建设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临床与产业端转化落地,切实推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能力的提升。

3.jpg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与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代华平教授聚焦“ILD未满足临床需求与研究进展”展开深度分享,强调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魏靖伟教授分享了医学多模态大模型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应用,为AI赋能临床决策提供新范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韩玉岭教授介绍了基于呼吸系统类器官的疾病建模与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凸显转化医学在ILD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杨沛然教授、北京泽辉生物临床研发总监陈方严教授等则分别从靶点发现、干细胞治疗等维度,探讨肺纤维化干预的新路径与新策略。

在圆桌论坛环节,专家们围绕“ILD药物研发的机遇、挑战与未来布局”、“大模型驱动的ILD新型诊断标志物开发与临床应用”分别展开深度对话,提出加快数据资源整合、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完善产业转化链条的建议,为我国ILD创新药物研发和早期诊断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思路。

当天下午,修正药业泓嘉基金合伙人赵飞帆教授带来“医学科研成果转化思考”的专题报告,分享了科研成果落地的经验与挑战;首都医科大学崔烨教授分享了ILD生物标志物研究最新进展,提出应加速推动标志物在临床“早筛—分型—疗效监测”三位一体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4.jpg

研讨会还特设“居家氧疗项目阶段性总结”环节,中日医院舒适医生介绍项目运行的实践经验与患者获益情况,展现了社区化管理、数字化随访在ILD慢病管理中的核心价值,为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照护体系提供实践样本。

武创院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自2024年建成以来,以建成国家ILD“数智化平台+智库”和努力建成国家ILD医疗创新促进平台为目标,逐步形成“临床问题—基础研究—临床验证—推广应用”的闭环模式。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已在ILD早期诊断技术、靶向治疗方案、智能辅助工具等领域实现多项本土化突破。

从2024年第五期东湖科学会议上首度聚焦ILD学术前沿动态,到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ILD诊疗全链条创新,武创院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将持续汇聚顶尖智慧,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努力把更多科研成果变成临床可及的诊疗方案,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