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以“生态聚势 向新而生”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助力央国企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举办。该论坛系武创院2025年创新生态伙伴大会平行论坛之一,由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武创院长江光电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旨在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探讨央国企如何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
近百位央企代表、武汉和上海两地国资国企代表、以及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孵化器代表等参会。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国资央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载体,正肩负着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2025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收官年,本轮改革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坚持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等要求,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破解“卡脖子”难题,重塑全球竞争力。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锡玲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她表示,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资本、场景等,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也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创院一头连着高校院所、一头连着企业市场,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在与央国企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武创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期待未来加深合作,携手拓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作为联合主办方致辞。他介绍,国资央企需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打造创新共同体,也要强化社会合作与区域协同,释放创新新动能。当前,要更好推动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打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路上的堵点卡点,形成与国资国企科技创新体系相协调的新型生产关系,在科技创新中扮演好“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不同角色,探索科技创新的不同实现路径。上海国资院将持续推动国资央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他寄语,武创院作为创新要素组织者,继续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与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深化合作,为央国企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破局思路及解决方案。
新华社原副社长严文斌做了《创新驱动 生态聚势——美对华关税风险与国企全球竞争力重塑》主旨演讲。他说,美国试图通过升级关税,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移往美国,打击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削弱甚至中断中国发展的势头,使国际经济环境进入到一个充满流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乌卡时代。他说,在可预见将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质变已成定局且难以逆转,中美两国对抗性竞争加速演变,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并由此就国有企业通过高质量发展,当好中国经济的稳定锚的五点建议:一是努力降低对全球依赖,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加快产业布局,立足岛上生存、寻求链上发展;二是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手上有招,实现产业创新升级;三是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损耗,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产业创新升级;四是以政治定力,推动关键产业的技术蜕变,加快形成较大的比较优势;五是提高国企产业竞争力,以全球经济的棱镜来观察世界,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中枢价值。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陈翔带来《科技、产业和城市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主旨演讲。
他从《城市经济的崛起与衰落》这本书说起,他认为,区域发展根本的分别在于拥抱新经济的态度、方式和底层逻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演义:从温州模式到深圳模式,从合肥现象到杭州现象,科技、产业和城市创新深度融合的新高地方能成为“现象级”。
他指出,专业化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合肥从家电之都打开产业格局开始,从解决“缺芯少屏”突破,顺应国际国内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主流方向和专业化阶梯,经历了长时间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基于“赛道+生态位+长期主义”发展理念和战略定力,合肥已成为科技进步、产业进阶、城市进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他建言武汉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升维到城市级创新,要做园丁而不是做交易,重产业而不仅仅是企业,重赛道而不仅是选手,重企业和企业家成长收益,重综合收益、长远收益而不仅仅是交易收益、短期收益。他鼓励武创院继续做“专业的筛子”,提供基于企业、产业和城市发展三重需求平衡的高效创新范式和解决方案。
在主题发言阶段,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寿仁等专家带来独到分析,中国商飞公司、中建三局、上海建工集团等央国企带来创新思考。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寿仁在《央国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主题发言中表示,国有企业兼具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角色。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国有企业都是重要的主体。在实施路径上,都要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统筹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环节,强化供需协同。由于现阶段,央国企科技成果转让、作价投资的流程与有形资产的处置和对外投资实行相同的管理办法,程序依旧非常复杂,导致央国企成果转化与高校院所有很大差异,障碍比较多,奖酬金分配还不到位,影响了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他建议,下一步,可以修订央国企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制度,同时落实央国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科技人员兼职离岗创业,畅通央国企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进一步支持央国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及时总结典型经验,以典型经验引领和推动央国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国商飞公司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大飞机创新谷主任皮付见在《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以大飞机创新谷为例》主题发言中介绍了企业创新的具体做法,一方面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强策源”,与科学家握手,向科学家学习,共同凝练解决大飞机工程问题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共性技术研究“强基础”,聚焦地面动力学、电磁正向设计、功能机构机理等基础共性领域建设18个联合实验室,同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新一代能源技术,加快前沿技术研究“筑优势”。
中建三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俊勇在《中建三局创新业务实践探索,以云居和云维为例》主题发言中介绍,企业通过科技循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外促内、生态赋能多个路径促创新:通过科技循环加大科技成果内部孵化,举办科技成果发布会,给予成果完成人激励;自下而上通过基层推荐,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对机会提供人给予激励;自上而下采取组织战略选择,常态化开展产业研究,定期收集并发布创业机会;以外促内,通过外部命题孵化,针对入孵企业或团队择优开展股权合作,获取科技成果转让收益和产业增值收益;生态赋能,吸引外部创业,吸引外部中小企业和创新团队在三局平台上创业,择优进行股权投资。
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张铭在《创新驱动国有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以上海建工为例》主题发言中介绍,该企业将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制定落地实施措施,以服务于地方和全国城市建设发展为使命,科学制定集团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建造为集团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确定20个专项技术发展任务,培育、发展和强化企业核心技术,比如在污水和固废垃圾处理方面,承建了亚洲最大的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国内最大规模多相抽提地下水修复项目上海桃浦智创城603地块等重大工程。
湖北长江科创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汉梅在《创新驱动 生态赋能——长江产业集团协同创新实践》主题发言中介绍,长江产业集团以做强主体、壮大规模为目标,按照“1+N+1+1”(链长+链主+链投+链创)重点产业发展架构,即针对集团重点发展的汽车与智能装备、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北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设立1个产业投资平台(事业部)、N个产业运营平台、1个产业子基金群和1个公共服务平台,统筹调动集团内外部优势资源,通过投资并购、项目建设、产研结合、孵化培育,快速形成科技产业投资运营体系,助力“产业航母”加快从平台企业向实体企业转型,不断增强国有资本核心功能和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服务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引领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驶向全新的产业蓝海。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武创院华能智慧电厂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负责人严弢联合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凌久微电子有限公司、长江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电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共论“创新赋能,产业突围”并达成共识,“突围”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离不开对市场化企业的持续学习,也离不开资本等要素的多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