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媒体聚焦
“上天下海”谋篇未来 武创院一周落地两家创新单元
发布日期:2024-07-26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显示:【大】【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今日,湖北日报第7版刊发《“上天下海”谋篇未来 武创院一周落地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讲述武创院瞄准科技变革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靶心”,“上天下海”助力武汉低空经济“振翅高飞”、助推水运大省提质增效的科创实践。

01.png

▲湖北日报

七月盛夏,比天气更“火热”的,是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的专业研究所专家咨询论证会现场。

7月17日和7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汇聚武创院,分别围绕新一代港航技术与装备以及低空感知与空域技术献计献策,为两大创新单元“呱呱坠地”保驾护航。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聚合资源,智慧低空城市的武汉样板将加速成型;武汉也是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为传统航运业提档升级,成为推动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多点布局协同

抢抓机遇助力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7月19日,武创院低空感知与空域技术研究所建设方案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启动运营。

这是过去3年间,武创院围绕低空经济产业打造的第4个创新单元,发力低空经济赛道的决心可见一斑。

02.png

▲7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汇聚武创院,论证武创院低空感知与空域技术研究所建设方案。

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1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武汉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不断朝着“天空之城”的目标发起冲击。

今年6月20日,2024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定下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市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到2030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进入国内低空经济综合实力第一方阵。

6年实现千亿级目标,武汉如何向“低空突围”?作为武汉市政府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用行动作答:抢抓武汉低空经济全面升温“窗口期”,为武汉构筑低空经济产业高地贡献力量。

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是国内首位牵头提出开放低空和发展低空的航空专家。早在2009年4月,刘大响就组织论证并邀请27位两院院士,联名提出《关于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的咨询报告,其中包括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工作规划。

今年5月27日,刘大响院士与中国航空学会专家一行到访武创院,就携手打造创新平台、推动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和创新升级达成一系列共识。

经过与中国航空学会、湖北珈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方面多轮沟通,武创院低空感知与空域技术研究所从构想走向现实,计划围绕低空态势感知、低空高通量通信、低空高精度导航、低空空域和飞行管理、低空飞行器管控等低空经济产业核心要素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研究所的设立,将有力促进武汉低空经济产业链融通发展。”武创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五年内,研究所将打造低空感知及通信技术、空域数字化技术、低空数据管理与应用技术、低空安全监管技术等四大创新中心,培育和孵化2到4家企业,培养和引进5到10名领军人才。

“发展低空经济,全国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大家基本处于同一赛道。”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处在第一梯队,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在该负责人看来,武汉要敢于先行先试,审慎包容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所要把武汉的科研、人才、产业优势发挥好,坚持以‘用’为导向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开发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场景。”

咨询论证专家组成员、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张军说,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围绕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做文章,建立生态圈、吸引“小伙伴”共同参与武汉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成立至今,武创院聚焦低空经济产业,陆续设立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飞流城市感知网络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旭日蓝天低空物流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低空感知与空域技术研究所等4个创新单元;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武创院院长李锡玲提交了主题为“以无人机产业为核心,抢抓低空经济黄金窗口期”的提案,为我省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低空感知与空域技术研究所的设立,是武创院乘“数”而上、向“新”而行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河海兼容、以河为主

数智、绿色技术助力水运大省提质增效

湖北长江干线流经里程1061公里,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是湖北作为水运大省的责任担当。

航运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航运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智慧港航系统的支撑底座,新一代港航技术与装备更新换代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靶心”,7月17日,武创院新一代港航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建设方案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启动运营。

03.png

▲7月17日,院士、专家围绕武创院新一代港航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建设方案献计献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武创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研究所基于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提出的新一代航运系统建设,将围绕智慧港城、绿色船舶、智能水/陆路网联交通及水路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致力研发船舶绿色动力与推进技术、船舶智能驾驶及数字航道、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技术,为港城交通与航运系统的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新一代航运与智慧港城技术与装备,对航运业优化和升级有着重要的作用。”咨询论证专家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志纯说,近年来,我国积极顺应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绿色智能航运发展,智能船舶、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逐步成为我国水运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研究所成立后,要在加大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的同时着力推动产业化。这个过程中,要与更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加强协同,推动技术、产品加快走向市场。

“研究所的工作方向要河海兼容、以河为主。”咨询论证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建议。作为研究所的共建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和武汉天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智能航运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他指出,研究所在内河航运上具有突出的科研优势,要立足中部,进一步细化研究所的目标任务,尽快产出成果,以武汉作为服务湖北所需、以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