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北京展览馆工地,18名团员青年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70年来,一代代青年突击队队员冲锋在前,挺膺担当、攻坚克难,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时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脉相承。在武创院,有一支科技成果转化突击队,队员们“硬核”出击,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难一公里”,构建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转化应用体系。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武创院科技成果转化突击队光荣入选武汉市首批青年突击队。下面这五位队员的故事,既是突击队“破浪前行”的写照,更是全体武创人奋进拼搏的缩影。
科技发展部曾铭:
在“0到1”的探索中积淀成长
获批、揭牌、启动建设、大数据平台上线试运行……科技发展部项目经理曾铭清晰记得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发展的每个节点。作为运营中心建设团队一员,在一年多“从0到1”的探索中,他从知识产权领域“新人”迅速积淀成长、羽翼渐丰。
如何精准识别高价值专利?“沉睡”专利该如何唤醒?如何在平台建设中找到靠谱的合作方?……工作中处处都是“问号”,不断加压、时时“充电”是他寻找答案的方式。为此,他空余时大量阅读专业领域文献,利用碎片化时间研究资料,虚心请教行业权威。有时为了厘清工作思路,和相关团队线上沟通到凌晨一点……而这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求索之旅,也让他收获了越来越多的信心和底气。
“最初和科学家、企业家谈合作,难免有露怯的时候,但现在自己思路越来越清晰,沟通也越来越专业。”谈及规划,曾铭希望在知识产权领域继续“打怪升级”,为科技成果转化“护航”。“这是一条并不容易的路,但我会一直走下去。”
产业创新部徐天澈:
“95后”成长为“多面手”
徐天澈是产业创新部团队最年轻的一员,却在工作中有着不像“95后”的干练成熟。
“武创院是一个年轻人可以大胆探索、快速成长的舞台。”在上大学时,徐天澈就参与打造了一个公益性的校园创业孵化平台,两年前与武创院“相遇”,又让他的“创业热情”在新的载体里释放出更大能量。
“在项目一线,企业期待我们是懂科技、懂产业、懂金融的合作伙伴。”徐天澈深知,工作不止要有“闯劲”,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他热衷于和同事们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也常常钻研政策方针、国家战略。工作中的积淀进步,让他逐步掌握如何把武创院的资源禀赋与企业需求精确匹配,成为众多创新伙伴信赖的“项目经理”。
虽然在生活中是个“I人”,但并不妨碍徐天澈成长为“多面手”。当翻译、做主持人、协调会务,一岗多责是在武创院工作的常态。谈到工作中的挑战,他说自己喜欢在“不确定性”中抓住“确定性”,磨砺成长,与优秀的伙伴们并肩前行。
武创院投资公司乾浩:
生活中啥都不挑,选项目要“百里挑一”
“随和”是同事们对乾浩的评价。这位在生活中似乎啥都不挑的“好好先生”,在挑项目时却格外严格,“风险和收益相伴相随,对项目的选择必须百里挑一。”
十余年来耕耘硬科技赛道,让他养成了理性严谨、爱琢磨的性格特质。工作中接触的项目应接不暇,如何从“雾里看花”到“众里识它”?乾浩自有一套方法论。
“硬科技领域投资人既要有硬核的投资能力,也需要沉得住气,拥有‘马拉松式长跑’的持久耐力。”他说,判断一个项目并非朝夕之功,要从团队、技术、市场、销售、资源等不同维度综合评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尽可能发现“海面之下的冰山”,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工作中每接触一个新项目,往往也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保持专业的判断力?乾浩认为最重要的是拥有持续学习能力。“市场瞬息万变,必须要不断拓展认知和能力边界。这个钻研求索的过程并不舒适,但我乐在其中。”
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杨威:
自己要先成为“专家”
什么是颠覆性技术?近一年来,这是科技发展部副部长杨威被提问最多的问题。自去年3月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启动筹建,杨威作为该重大任务负责人,一直在“加速奔跑”。
“作为可颠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技术,颠覆性技术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是未来产业的基石。”杨威介绍,中心担负着推进颠覆性技术在湖北武汉集聚转化的重任,这份事业意义重大,因而工作起来更有干劲。
“只有自己先成为了‘专家’,我们的判断才更有说服力。”一年多的筹建历程中,杨威和团队遇到的难题不少。在启动项目申报时海量项目涌入,该如何从中筛选出真正有颠覆性潜质的技术?对此,团队严格把关、优中选优,与此同时,大家也时时不忘学习充电,迅速提升专业能力。
谈及未来,他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发现更多颠覆性技术种子,精心呵护萌芽,逐步长出幼苗,最终变成参天大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合规风控部魏传娣:
既当“守门人”,也是“护航员”
“挑刺儿”“找茬儿”“泼冷水”……作为合规风控部经理,魏传娣在工作中的角色似乎并不“讨喜”。但在她一次次“否”的背后,炼的是火眼金睛、守的是合规底线。
“作为为业务部门保驾护航、提供合规支撑的部门,我们必须时刻绷紧一根弦,把最复杂、最坏的情况提前想清楚。”严谨、高效是魏传娣身上显著的特点,入职以来,她和部门团队“抽丝剥茧”,厘清项目各个环节的法律合规风险、完善合同模板库,为提升我院风险防控效能助力。与此同时,她也乐于传授法律知识和风险防范经验,引导同事们建立起法律合规意识和识别风险能力。
“我们既是‘守门人’,更是‘护航员’。”魏传娣说,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探索的事业,每当看到自己经手的项目顺利推进,也是内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