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耗时十余年、资金投入过亿,历经九死一生,是漫长的“持久战”。
对患者而言,与疾病之间更像是狭路相逢的“遭遇战”。数据显示,国内癌症患者5年生存期仅43.7%,和欧美国家约70%的比例相比,差距不小。
如何聚焦中国患者未及之需,跑出创新药研发“加速度”,为生命续航?
这道难题,曹跃琼花费半生光阴求解答案。
20余年深耕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完整经历了中国创新药研发从0到1的周期发展,在这条难走的路上,她既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有张弛有度的从容,更有“打怪升级”的快意。
“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武创院创新靶点药物研究所所长、吉凯基因董事长曹跃琼被授予2023年度武汉市“新时代巾帼英雄”。她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也聊起她和武汉、武创院之间的深厚链接。
时间回溯到本世纪之初。2001年,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将RNAi技术评为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彼时,曹跃琼在一家基因公司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初步积淀。在一线工作中,她意识到,学术论文和临床诊疗中应用的产品之间,有着千山之隔。
“在和身处治疗一线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他们对治愈患者的渴望,同时也为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间的巨大鸿沟感到无奈。”
正逢RNAi技术兴起,曹跃琼敏锐意识到其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如何让更多研究者用上这一技术?2002年,曹跃琼在上海成立吉凯基因,自此踏上转化医学的漫长求索之路。
创业之初的艰难自不待言,曹跃琼至今仍清晰记得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吉凯基因siRNA产品开发出来后,她携产品推开了一位高校教授的办公室大门。
她回忆,“我很自豪地介绍这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产品,是国内首家”。但教授将信将疑,回复她“产品留下,发票拿回去。两星期后如果实验成功我付你钱,如果不成功,这些实验材料和消耗的时间,你要赔我。”
在那两周,她对实验结果既期待又忐忑,既希望接到对方电话,又怕对方带来实验失败的消息。最终,她等到了那个让她振奋良久的好消息——教授实验成功,并在2005年把成果发表在了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
2009年,吉凯基因获得天使轮融资后立即着手开发建立高质量、可重复的研究数据库和基因操作工具库。经过多年积淀,吉凯积累了丰富的候选靶标库并构建了“基于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的靶标发现和筛选平台”,推动中国原创药物靶标发现从小概率、高风险事件逐步转化为规模化、系统化的工程。
20多年在不断探索中“打怪升级”,曹跃琼坦言其间诱惑不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很多技术,比如干细胞治疗、医美、细胞存储等等,这些业务更容易挣钱,也有很多人来找我谈合作,但我从来没动摇过。”
之所以始终锚定“靶点”坚持走一条更难走的路,曹跃琼自有答案。
“我们所从事的转化医学利国利民,致力于满足中国患者的临床用药需求,带去更多生命的希望。”而另一方面,她认为,在这样一个需求巨大的领域构建起自身独特的能力,发展前景也必然非常广阔。反之,“人们一拥而上的路,未必是能持久走下去的路”。
对武汉这座城市,曹跃琼心底有独特的情感。
在武汉大学的四年光阴,曹跃琼度过了单纯美好的本科求学时光,为后来的人生奠定了深厚地基。武汉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令她印象深刻。
而在去年,随着与武创院开展合作,曹跃琼和江城武汉有了新的、更深的链接。
回忆起带队与武创院院长李锡玲及团队成员初次见面的场景,她依然记忆犹新。
“整个下午,我们围绕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武创院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壁垒的深刻见解,专业、务实的作风,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双方当天就达成了基本合作意向。”
随后半年,双方密切沟通、合作高效推进。曹跃琼手机APP里,记录了密密麻麻的上海至武汉的飞行轨迹。“有时为了突破过往限制,解决某个问题,5次、10余次不厌其烦地商讨,具备高效的协同创新力。大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工作方式也让我很感动。”
在曹跃琼看来,以需求为导向来开发新的药物,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机构所能单独完成,必须由产业方、科研院所、医院、政府机构、资本方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探索。而这与武创院致力于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不谋而合。
2023年6月,由武创院联合上海吉凯基因共同组建武创院创新靶点药物研究所顺利通过专家论证,曹跃琼任所长。研究所聚焦创新药物靶点发现与新药分子发现,将助力开发基于新靶标、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分子,建设国内领先的原创新药发现和转化体系。
“双方的理念高度一致,双向奔赴。”曹跃琼形容,武创院创新体系里的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所好比一粒粒明珠,吉凯加入后与体系内部项目之间互相赋能,这个过程犹如串珠成链。
成立大半年时间,研究所开足马力运转。曹跃琼介绍,首个项目是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争团队合作的慢性鼻窦炎治疗药物研发项目,即将形成知识产权,初步成果已显现。第二、三个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我们希望尽快形成闭环,实现商业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创业维艰,在女高管占比极低的硬科技赛道上,女性企业家们往往面临着更多挑战。
但提及这个话题,曹跃琼不愿刻意强调女性身份。
在她看来,一个创业者要走得远,首先要选好赛道,有对商业趋势的高度敏感,既要果敢决断也要善于沟通,能快速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状况。而这些能力,和人的特性有关,和性别本身无关。诸如感性、宏观把控能力差等贴在女性身上的“标签”,都是偏见之下的刻板印象。
“性别不应该成为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某件事的判断标准。进入创业这个通道,无论男女都需要在商业规则下一步步走下去。如果不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只能退出这个舞台。”
女性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采访中,曹跃琼主动提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她的答案是“根本不用平衡”。
她举例,“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我必须随时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及时决策处理。这样的沟通和共情能力,无论是聆听、还是换位思考,同样让我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变得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创业者,身上展现的独立的、自强的、遇到问题不妥协的品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曹跃琼介绍,孩子已23岁,正在国外求学,但无论是繁忙的工作还是相隔的时差都不影响彼此的交流。“他很愿意和我分享生活的细节,我是他的一位朋友。”
在家庭生活之外,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大的视野里,曹跃琼也感受到,身边的同行者越来越多,更多女性在科研、创业中崭露头角,闪闪发光。
“女性越来越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曹跃琼说,女性有了更多让人生出彩的机会,而女性“向前一步”,也是整个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