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武创院迎来2024年首场论证会。武创院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通过专家咨询论证,该研究所由武创院与明道健康研究院共建,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代华平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任技术顾问,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大健康创新与人才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孙建国任产业顾问,将充分发挥国内外间质性肺疾病领域优势单位带头作用,助力提升我国间质性肺疾病的整体认识和诊治水平。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简称ILD)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疾病,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其病因复杂,影像、病理改变多样,是呼吸专科的主要疑难病症,当前对ILD患者的医疗照护体系呈现“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质”问题。组建研究所是对“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响应,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高疾病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的能力。
“间质性肺疾病患病率、病死率及伤残生命年呈不断增加趋势,造成巨大的疾病、经济及社会负担,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和希望。”代华平教授表示,研究所将在间质性肺疾病的检测、早期诊断、干预、治疗与规范管理及长期监测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以前沿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化推动工作,期待借助武创院创新资源汇聚优势,构筑起了全方位协作创新网络,切实突破ILD诊断和治疗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研究所所长,明道健康研究院院长、总经理兼首席医学官齐菲阐述了研究所建设方案。根据规划,研究所将于五年内打造间质性肺疾病数智化管理平台等多个专业平台及呼吸疾病管理政策和战略咨询智库,向着间质性肺疾病数智化管理的“促、防、诊、控、治、康”六大目标迈进。
自新冠疫情后,民众对呼吸疾病防治能力整体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中国乃至全球都更加重视呼吸病数智化管理体系建设。武汉作为第一波新冠疫情发生地,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设在武汉,体现了武汉、湖北乃至全国对呼吸疾病的高度重视,将助力武汉打造间质性肺疾病诊疗高地,具有特殊意义。
论证会现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惠兰,武创院技术总监(兼)、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所长吴知才,修正药业泓嘉基金合伙人赵飞帆等来自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次论证会专家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学科带头人徐永健认为,研究所集结了多领域、跨学科的一流创新人才和资源,具备良好的技术条件和实施基础,有望转化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诊疗产品,助力湖北、武汉在生命健康产业中抢抓“间质性肺疾病”防控领域的战略先机。
“这是武创院2024年首家通过专家论证的研究所,迈出了新一年创新实干的坚实一步。”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说,武创院愿携手更多创新伙伴,加快创新要素汇聚和科技成果转化,打出科创赋能“组合拳”,当好武汉创新发展的“先锋队”。
武创院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
武创院间质性肺疾病研究所由武创院联合明道健康研究院共同组建,汇聚了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临床机构的创新人才和资源,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代华平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王辰任技术顾问,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大健康创新与人才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孙建国任产业顾问。
研究所项目团队基于2022年初启动的“间质性肺疾病规范诊疗体系与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基础,将发挥国内外ILD领域优势单位带头作用,推广ILD相关知识和规范诊疗管理,以此促进我国ILD的整体认识和诊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