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媒体聚焦
湖北日报 | 打通学科交叉融合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湖北诞生首个医疗和物理新型研发机构
发布日期:2022-11-18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显示:【大】【小】

11月18日,湖北日报在第8版,以“打通学科交叉融合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湖北诞生首个医疗和物理新型研发机构”为题,报道武创院医疗与物理研究所建设方案专家咨询论证会。

33.jpg

▲湖北日报

43.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武创院医疗和物理研究所的成立非常好、非常及时,相信在武创院打造的这个平台上会产生很多成果。”

11月16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组织召开武创院医疗与物理研究所建设方案专家咨询论证会。

会上,专家论证组组长、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周翔对研究所的成立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研究所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集成产学研用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将声光等物理技术与医疗科技相结合,符合武汉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武创院发展定位,将有力打造医学与物理交叉融合产业创新链,更好服务人民健康。

全省首创

医疗和物理交叉学科专业研究所

医疗与物理,所属领域不同却又密切相关。

物理学不仅为医学中病因、病理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而且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先进的器械设备。

可以说,没有物理学的支持,就没有现代医学的今天。

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徐红星介绍,X射线、激光、放射性同位素成像等物理技术,带动了放射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全球物理学相关医学产业年产值高达千亿美元。

实现物理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交叉融合,既需要高校、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变为技术、产品乃至商品。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湖北、武汉抓前赶早、谋定快动。

武创院联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与物理研究院,以打通医疗与物理交叉融合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为目标,针对医疗与物理(声光)交叉融合领域的创新需求,搭建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中试检测平台,推进医学与物理交叉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型医疗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引领医疗技术产业平台及声光微纳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

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徐红星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由他出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所长,物理和医疗实现交叉学科融合,对相关领域的产业创新将起到巨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原来的科研模式是按照项目来的。项目结束了,人就散了。如果有了市场化机制,成立了公司,就不一样了。解决问题后,形成了技术,找到了市场,团队就不会说散就散,成为一股持续的力量。”徐红星认为,眼界有多阔,前途就有多广。把成建制的力量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才能使科研成果快速落地。

为武汉打造万亿级

大健康产业集群聚势赋能

“3年内投资6000万元,采用吸收合并徐红星院士已有声光技术、自研及引进其他机构的相关技术等多种方式,孵化多个优质医疗相关项目,充分利用专项基金进一步做大做强通过本所完成孵化后的项目。”

研究所建设方案描绘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转型中,医疗与物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武汉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研究所的成立,就是要抓住全球大力发展医疗与物理的历史机遇,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医疗机器人、自主医疗仪器设备、医学物理设备等相关产业,逐步形成有武汉特色的医学与物理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规划,研究所秉承“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的理念,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成产学研用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定位为一所集产业发展前瞻性研究、产业集聚、产学研政合作、基础技术研究、产业孵化、本地自主品牌打造等功能于一身的产业发展综合性适配平台、高水平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生命健康与“光芯屏端网”,是我省全力打造的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从产业趋势看,武汉在医疗与物理研究转换和产业发展上,尚存在一些不足。“虽然零散、自发的医疗与物理产业发展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全面迈进,但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核心技术缺乏、企业难以获得前沿尖端技术信息、医疗与物理(声光)产业公共技术服务缺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所的成立,相当于在高校、医疗机构、园区、企业之间架设桥梁,让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模式实现高效对接。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

武创院于今年4月正式运行至今,已经建成了一批高水平专业研究所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创新的资源和要素聚集度越来越高,充分体现了武汉市委、市政府打造武创院的初心。

作为高能级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肩负着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大使命,在武汉市科技局、东湖高新区等相关区和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着力打造集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投资、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吸引与集聚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奋力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强化驱动力。

多个在库重点产业项目

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声流控细胞分选机器官制备仪器、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液体活检细胞分析仪、智能血液检测仪、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无创诊断设备……

专家论证会上,徐红星谈及研究所储备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时如数家珍。这些具备广阔应用前景的项目,体现了物理技术与医疗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的魅力,凸显了研究所成立的充实底气和强大实力,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为人民健康释放巨大红利。

“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无创诊断设备”项目,通过从孕妇外周血中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可在孕早期第七周就实现对唐氏综合征等重大出生缺陷的检查和诊断,市场规模超过百亿。目前,该项目已经研制成功两种样机,获得两个一类医疗仪器设备认证。距离临床应用仅有“咫尺之遥”。

“纳米材料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项目,通过将多功能纳米颗粒应用于光热治疗,改善肿瘤的乏氧效应,提高放疗的治疗效率。创新的载药结构以及靶向释放功能,可确保药物进入肿瘤后靶向释放,以减轻正常组织损伤。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多项专利。

专家论证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吴书朝认为,研究所储备的重点产业项目均具备较好的孵化前景,投入实际应用后,将有效解决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缺少特定医疗技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一旦实现产品化,将为医生治病救人提供重要支撑。”吴书朝说,特别是以纳米技术等先进科技创新针对肿瘤的靶向治疗,相比传统的靶向药物更加精准。

专家论证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唐霞辉说,将扎实的基础研究与创新的产业发展紧紧链接起来,研究所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

“这些重点产业项目范畴广、内容全,结合了基础研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唐霞辉说,在武创院这个平台上实现高校、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充分用足了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优势,科学研究与企业市场化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值得推广和学习。

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武创院与徐红星的深入合作,不仅限于医疗和物理研究所,未来还将在量子通信、生物芯片等领域“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