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媒体聚焦
湖北日报 | 武创院成立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所 助力武汉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先行示范区
发布日期:2022-11-07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显示:【大】【小】

11月7日,湖北日报以“助力武汉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先行示范区  武创院成立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所”为题,报道武创院在全省首创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所、助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引领和国产替代。

1.jpg

▲湖北日报

9.jpg

▲11月5日 武创院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所

通过专家咨询论证 正式启动运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生物医用材料器械军民两用、需求广泛,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布局的重点领域,在湖北省万亿级大健康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的历史起点上,生物医用材料器械领域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实际需求,集中力量推动一批具有原创性、战略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研发和高效转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11月5日启动运营的武创院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所(简称“研究所”),聚焦骨科生物材料、血管生物材料、人工皮肤和口腔生物材料等领域,规划打造生物医用材料医疗器械公共研发转化平台、临床研究与注册服务平台、监管科学创新服务平台,以及生物医用材料器械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咨询智库等“三平台一智库”,推动生物医用材料器械“政产学研用”多主体、跨区域协同创新。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武创院负责人认为,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才能最终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有力提升。

全省首创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所

剑指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引领和国产替代

2020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器械市场规模接近5000亿元,约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一半。

然而,生物医用材料器械中典型代表,例如人造血管和人工皮肤,以及人工骨和口腔材料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均由强生、美敦力、盖氏等国外企业占领,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器械实现创新引领和国产替代任重而道远。

研究所牵头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胜民说,国内现在有很多常用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的进口比例非常高,这对我们自己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而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全省首创平台,有力地聚集包括人才、项目等全国优势资源,在武创院的支撑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研究所由武创院联合武汉亚洲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安东尼奥斯·米科斯担任首席科学家,汇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高校和医疗机构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研发力量。

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对研究所的成立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研究所以满足国家大健康领域重大需求和实现“高端引领”为目标,围绕骨科生物材料、血管生物材料、人工皮肤和口腔生物材料等关键核心领域,建设“三平台一智库”,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链,符合武汉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武创院发展定位,将为武汉引领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用材料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不仅如此,刘昌胜还指出,研究所汇聚了国内知名高校、医院、企业等上下游创新主体,并由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领衔,依托行业核心骨干企业组建,以临床需求为牵引,探索体制机制和合作模式创新,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具有示范意义。他希望研究所立足中部地区的医疗、科研与人才优势,着力孵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实现国产替代和创新引领,助推生物医用材料器械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入谋划未来10年“三步走”

助力武汉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先行示范区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明确以创新引领和国产替代作为研究所“立身之本”,各项重点建设任务即将全面铺开。

根据研究所建设方案,未来10年,研究所将按照“三步走”战略,有序推进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未来3年内,研究所将着力建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科学基地武创院创新服务中心,以及推动人工骨、人工皮肤、人工血管、口腔生物材料等系列生物医用材料器械产品研发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取证工作。

在支持重点项目孵化方面,研究所计划建立一支产业创投基金,对重点项目按照“成熟一个、转化一个、孵化一个”原则梯次推进。3年内创办2到3家企业,孵化3到5家企业,推动武汉亚洲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

未来3到5年,研究所计划建成“三平台一智库”。孵化项目取得生物材料Ⅲ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类5到6项,创办企业3到5家,孵化企业3到5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到3家,孵化国内主板上市企业一家,牵头建成国家再生医学材料产业创新联盟。

未来5到10年,研究所将以大健康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契机,在骨科生物材料、血管生物材料、人工皮肤和口腔生物材料等关键生物材料领域,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和原创前沿技术,研发若干重大战略性产品。以实现“创新引领”为目标,提升我国关键生物医用材料器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为武汉建设成为国家生物经济先行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

体现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魄力

专家点赞科技创新“武创院”模式

“武创院作为跨区域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承载着湖北和武汉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徐卫林说,研究所的成立,对于推动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的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示范,加快实现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的进口替代具有重大意义。

徐卫林说,武汉在生物医用材料器械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所有望在突破一批创新引领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孵化出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用材料器械企业,产出一批生物医用材料器械关键产品,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落地扎根武汉,助力武汉打造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器械产业高地。

党中央提出,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武汉市打造武创院这个新型研发机构的举措很好,体现了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魄力。”刘昌胜说,研究所的成立,是对“四个面向”要求的贯彻和落实。他认为研究所储备的重点项目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抓紧推动落实的过程中,要在研究所运行机制上进行深入探索,形成可借鉴、复制、推广的经验。

“打破传统创新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割裂、资源分散等壁垒,为创新聚势,为产业聚力,为发展赋能,成为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这就是武创院的功能定位。”武创院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正式运营至今,武创院已从筹建期进入高速发展期。

截至目前,武创院聚焦生命健康、区块链、光电子等领域,已组建成立一批高水平专业研究所,旨在围绕武汉产业和创新发展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攻关,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的通道。此外,还联合远大医药、联影智融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了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旨在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建链、强链、补链。

“目前,我们还有多家高水平专业研究所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正在谋划中。”武创院相关负责人说。下一阶段,武创院将更加注重研究所、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实体的优化提升工作,通过联合更多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