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体区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面向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武汉市倾力打造的高能级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如何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助力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
围绕这一话题,近日,武创院院长李锡玲接受了包括长江日报在内的媒体专访,她表示,武创院将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做表率、打头阵,率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武创院院长李锡玲接受媒体采访
长江日报记者彭泉锦摄
做创新主体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
“打破传统创新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割裂、资源分散等壁垒,为创新聚势,为产业聚力,为发展赋能,成为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这是武创院的功能定位。”李锡玲介绍,自今年4月正式运营至今,武创院已从筹建期进入高速发展期。
●在专业研究所方面,武创院目前已建成光电研究所、生命科学工具研究所、抗病毒药专业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所、区块链产业研究所等5家专业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将围绕武汉产业和创新发展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攻关,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的通道。
● 在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方面,武创院目前已联合远大医药、联影智融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了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李锡玲希望,“通过这些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建链、强链、补链”。
● 在平台建设方面,武创院围绕产业重大需求,运用市场化机制,已启动布置纳米抗体平台、集成电路平台等5大相关领域平台,以纳米抗体平台为例,预计未来每年在这个平台上将孵化成立2到5家新型科创企业。
● 在跨区域协同方面,武创院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为牵引,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力量,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优势创新资源向武汉汇集,形成跨区域的多主体的合作。
“我们希望联合更多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一起协同来推动武汉乃至湖北的创新发展。”在李锡玲看来,武创院是机制体制创新的产物,“这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事业,要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完善,用武创院速度,先动起来”。
将三个“一”和四个“新”作为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积极贯彻二十大会议精神,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李锡玲表示,作为武汉市委、市政府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将三个“一”和四个“新”作为根本遵循,围绕推动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东湖科学城等重大战略布局,全方位开展武创院的各项工作。
● 在科技创新方面,武创院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通信、深地深空等未来产业,布局了一批高质量项目。
● 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武创院大胆探索创新“技术+资本”“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制”“内部跟投”“合同科研”等新机制,持续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武创院本身就是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的产物,希望未来在将武汉的人才和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方面,作出新探索和示范引领。”李锡玲说。
▲武创院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
高能级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
湖北东湖科学城要打造创新人才的高地
“湖北东湖科学城作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体区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已经有了很好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规划。”在李锡玲看来,湖北东湖科学城未来发展的关键,首先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其次是提前探索未来产业布局,同时要思考如何将区域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引领的新动能。“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打造一个国内一流、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创新生态。”李锡玲说。
科技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李锡玲建议,湖北东湖科学城要打造创新人才的高地,“吸引、集聚、培养高端人才,包括企业、产业创新发展急需的人才,是东湖科学城的必由之路,也是武创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李锡玲介绍,武创院打造的专业研究所,采用“院士、高水平科学家+项目经理”领衔的模式,“未来5年武创院将建设不少于50家专业研究所,将吸引集聚至少50位院士,形成战略科学家集群”。
此外,结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武创院将积极推动全国乃至全球一流的科研团队签约落地,未来还计划成立“惟楚学院”,围绕产业创新的需求,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引领型、实战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武创院还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全国范围的青年科学家网络,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武汉。
“开道超车”,作出中部地区应有的贡献
“顺势而为,才能做成事、成大事。”李锡玲曾在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生物岛实验室工作多年,在她看来,“春江水暖鸭先知,许多创新主体从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来到武汉布局,这是一种大的发展态势。中部地区迎来了经济崛起最好的时间窗口。”
相比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中部区域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李锡玲表示,在湖北东湖科学城的建设中,包括大科学装置建设等,还需要政府更有力的推动和更有效的支持,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创新市场化共建共享机制,联合各类创新体系共同发展,“不仅仅是过去的跟跑,从现在开始要‘开道超车’,在全国作出中部地区应有的贡献”。
“希望在湖北东湖科学城的建设过程中,能够贡献武创院力量,进一步提升湖北东湖科学城在全球的创新策源地位,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李锡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