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汉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高能级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肩负着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大使命,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和有力支撑。
6月9日上午,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成立一周年之际,推进武创院建设发展座谈会在武创院本部大楼举行。活动现场,武创院大湾区产融联合创新中心、武创院澳门青年企业家交流中心、武创院抗病毒药物研究所、武创院光电研究所、武创院—北京中创为轨道交通量子保密通信创新中心、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等6个重大项目成功签约;武创院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武创院中科产业育成中心、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光谷服务基地4家机构正式入驻;由武创院、武汉市国资委联合发起的武汉市国资国企产业创新联盟成立;武创院光电研究所等26家武创院创新单元挂牌。
绘就蓝图
科技成果跨越转化“断裂带”
今年3月,十四届市委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武创院建设方案》《关于支持武创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4月初,武汉市出台“支持武创院高质量发展十条”。
4月13日,武创院第一次理事会召开,从筹建期转入正式运营阶段;4月26日,武创院搬入全新的本部大楼,开启了加速发展的新征程。“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狠抓落实,让蓝图早日成为现实。”武创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武创院相关建设已取得了良好开局。
■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武创院聚焦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交叉、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建立由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
■ 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方面,武创院已与国家知识产权高校运营平台、中科院湖北育成中心、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等平台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以武创院为纽带把中科院100多家研究所、全国重点高校、创新领军企业相关成果和市场资源有效汇集对接起来。
■ 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武创院积极探索“国家战略引领、产业问题导向、各方协同攻关、全面开放共享”的新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合作机构的特点,围绕项目进行赋能,内联外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构建“技术+资本”的武创院发展模式。
■ 推动产业创新方面,武创院围绕产业重大创新需求,运用市场化机制,已启动布局纳米抗体平台、集成电路平台等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通过更灵活有效的“合同科研”对接需求,建设“摸技术需求—找技术团队—做技术方案—促技术成果落地”等全流程工作模式,实现科研服务订单化,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区域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 推动跨区域协同方面,武创院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为牵引,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力量,重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优势创新资源向武汉汇集。
武创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武创院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创新链的成果转化、工程化和商业化阶段,帮助科技成果跨越转化“断裂带”,贯通科技创新链条,加快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标杆,加快打造链接企业和高校院所有效对接的创新桥梁,加快打造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的强大磁场,加快打造集聚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推动武汉的科教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好助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坚定看好 院士,学者,企业家为武创院建言献策
“武创院作为综合性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整合政府、高校院所及社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一定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舒红兵介绍,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已与武创院签署合作协议,启动产业化项目,共同助力光谷创新药产业基地发展。下一步,研究院将联合武汉市内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着力打造靶向医药与疫苗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提升靶向医药与疫苗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打造湖北省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区域靶向医药与疫苗产业集聚发展。
“两个月以内,我3次亲自带领大湾区一批优秀企业家、科学家来到武汉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很快,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武创院的产融联合创新和生物科技两大板块。”大中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陆炳同表示,武创院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能级的新型研发机构。为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实现大湾区与内地经济融合,“未来,团队将为武汉企业的IPO之路提供财税、法律、人才、资源和资金一站式整体服务”。
作为在武创院拿地最晚、开工最快的企业,北京中创为量子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开始着手上游产业链的引进。中创为董事长沈方红介绍,“我们将依托武汉市强大的科技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武创院在建设研发—熟化—转化—孵化—投资”一体化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方面的引领作用”。
江夏实验室是湖北省首批布局建设的七家湖北实验室之一。湖北江夏实验室副主任关武祥介绍,实验室的核心工作是建设运行抗病毒疫苗药物研发平台,武创院首要的布局方向之一为生命健康,与江夏实验室具有天然的合作需求和合作空间,“武创院为研发平台功能发挥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能,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产出与熟化,推动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力助推湖北乃至中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发展不缺技术,缺的是科技服务体系。”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恒介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两个主要赛道,该公司将重点在光谷区域整合政府、科研、龙头企业三方资源,搭建产业研究院、实验室、中试平台等创新平台,推进收储转化一批知识产权、孵化转化一批科研项目、投资上市一批科技企业的建设。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关注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规模化量产,着力破解‘纸变钱’问题。”针对如何建设培育好武汉新型研发机构这一问题,光电工研究院总经理韩道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层面上,我们建议,依托武创院体系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聚集推动‘纸变钱’,开展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
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是武汉资环工研院与光谷金控合资共建的成果转化平台公司,该公司董事长罗林波就武创院未来如何更快更好地把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出四点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专业研究所等创新平台管理;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抢占未来技术竞争“制高点”;设立“科技党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加强引领和带动,促进武汉科技服务业发展。
“正是有了武创院这么好的平台,我们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才会这么顺畅、快捷。”湖北天勤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习东表示,武汉有着丰沃的创新创业土壤,但缺少一个有效的链接,“武创院是政府的经纪人,也是企业的经纪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加力、加速的作用”。
“相信在和武创院的全力合作下,加上生物城的全力支持,将在武汉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产学研转化中心。”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知才介绍,爱博泰克与武创院将会从孵化共享平台、投资基金、全球渠道、运维管理团队等多个维度来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产学研转化平台,目前已有一批有代表性的产学研项目在对接洽谈,计划陆续落地在武创院。
扬帆起航 6个项目签约 26个创新机构入驻
当天活动现场,一批区域合作项目、专业研究所、企业创新中心及科技金融等项目正式签约,开启了武创院集聚技术、人才、资本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构建高层次创新创业生产、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新征程。
▲一批区域合作项目、专业研究所、企业创新中心及科技金融等项目正式签约
“武创院光电研究所围绕‘光芯屏智’等领域,将共同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一批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础设施,引入一批创新创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投资一批有技术优势的硬核科技企业。”光电工研院总经理韩道说,武汉正逐步形成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力、产业带动力、区域辐射力、国际影响力的“1+N”新型研发机构集群,紧扣“高效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以预见,武创院将在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武创院产业知识运营中心、武创院中科产业育成中心、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光谷服务基地等机构正式入驻武创院本部大楼。“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集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融资和技术转移交易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武创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活动现场,多个项目正式签约
“以技术创新为载体,通过信息交流、前沿发布、资源协同、项目合作、跟踪服务等多项机制,帮助企业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大力推动市域国有企业现有产业转型升级。”武创院与武汉市国资委联合成立的武汉市国资国企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揭牌。据悉,该联盟将打造全域开放式创新集聚网络,构建市域首个国资国企的“研究+服务+投资”创新资源平台,并发挥拓展产业链延伸,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综合项目信息库等功能。武汉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谈到,“我们不仅服务于武汉市的企业,还要为中央和省属在汉企业搭建好平台,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活动现场,26家创新单元在武创院挂牌入驻,围绕重点领域方向,武创院建立起由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分院等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专业研究所等平台,开展应用研发、人才聚集、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
紧紧围绕产业需求,运用市场化机制,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武创院正通过布局创新主体,搭建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桥梁,紧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上下游联系,形成强大创新活力,为武汉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汇聚各方力量。
“邀请全球有识之士加入我们,为将武汉打造成为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为共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武创院力量。”武创院相关负责人现场发布招贤令,为本部和武创院投资有限公司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