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首届东湖科学会议在汉举办,科技赋能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10-31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显示:【大】【小】

自首届东湖科学会议召开以来,得到中新社、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今日,《科技日报》第三版要闻版以会议多项成果聚焦首届东湖科学会议。

640 (2).png

▲科技日报

金秋送爽,东湖聚宾朋。10月27日,首届东湖科学会议上,《中国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智能建造与智慧感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启动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东湖科学会议是武汉市赋予武创院举办的重大科学会议活动,旨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会议平台。东湖科学会议聚焦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三大主题领域,汇聚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众多专家,致力于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和政策创新。

本届东湖科学会议由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共同举办,邀请30余位两院院士、学界及产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襄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岩土工程产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探讨岩土工程产业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新业态,为我国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发布一份权威行业报告

岩土工程及相关产业产值规模大、经济贡献高、就业人口多、带动作用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武汉岩土工程相关领域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具有显著地位。

在“双碳”目标与后房地产时代背景下,首届东湖科学会议上,10余位两院院士与多位来自产业界的企业家、投资人聚焦产业变革,围绕我国岩土工程产业加快向“绿色、智能、韧性、可持续发展”转型,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城市建设和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会议正式发布《中国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共同编制,以期为中国岩土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报告指出,科技赋能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在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新软件上培育新基因,夯实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应抢先切入国际国内竞相角逐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为我国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并打通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催生我国岩土工程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报告指出,近年来,伴随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深部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的快速推 进,岩土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达到新的历史水平,技术创新有力支撑了白鹤滩水电站、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等超级工程建设,岩土工程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但需要正视的是,岩土工程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关键材料、高端装备、先进软件自主性不够,基础研究短板突出,关键核心技术难以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等问题。

“科技自立关系产业发展的底线和安全,科技自强关系着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引领,亟须产业链上‘补短板’,创新链上‘锻长板’,金融链上‘固底板’,关键核心是人才链上‘创样板’。”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薛强表示,应建立ETS-C(工程-技术-科学)创新发展新模式,实实在在开发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产品,抢占科技制高点。

薛强说,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应打造以“机制效率”为纽带的耦合动态互馈机制,微观层面突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中观层面突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和产品应用,宏观层面突出技术成果高效转化与实现市场产业化,催生新的更高层次的产品需求,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实现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组建一个创新联合体

今年,武创院揭榜《2023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中的探索多主体全链条创新联合体机制工作,深挖“创新链”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强化“资金链”全周期服务,抢占“人才链”发展高地。

智能建造与智慧感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启动建设正是多主体全链条创新联合体探索的具体实践。

640 (3).png

会议现场,智能建造与智慧感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筹建启动仪式同步举行。该技术创新联合体由武创院及武汉岩土所联合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发起成立。

该创新联合体旨在针对新时期我国岩土工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推动智能建造与智慧感知与岩土工程产业融合发展,打通“理论-方法-技术-材料-装备-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铸造“创新人才+科研平台+产业转化”互联的“三通阀”,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岩土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有效促进岩土工程上下游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智能建造与智慧感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将有效整合岩土工程领域创新资源,促进岩土工程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制定行业性团体标准,协同攻关智能建造、智慧感知核心装备和岩土功能性材料科技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新时代岩土工程领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岩土工程领域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圈,围绕新时代岩土工程智能建造、智慧感知高端装备、功能材料,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岩土工程高质量产业集群。

同时,创新联合体各共建单位,依托武创院与武汉岩土所的“产学研用”应用转化创新体系,以创新联合体的生态体系为基础,围绕岩土工程产业中共性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新技术落地、新场景开发拓展工作,形成一批高价值的知识产权与落地应用,打造一批重要的创新标杆项目,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共同组织建设打通“产学研用”关键创新要素,推动关键技术研发、重要标准推广,大幅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为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样板。

探索一种产业创新模式

因聚而变楚天阔,惟创则新大江流。

“未来,要把东湖科学会议打造成创新思想的策源地与科技合作的助推器,将以东湖科学会议为契机,与院士专家共同携手,为科学家团队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开放融通、互融共生的创新环境。”武创院院长李锡玲如是说。

640 (4).png

李锡玲介绍,武创院是武汉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致力于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

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大力支持下,自2022年4月启动运行以来,武创院已经建成15家专业研究所,19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5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批全国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当前,武汉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创院是科技创新的先锋队、成果转化的排头兵。

为此,武创院深挖“创新链”资源优势,做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深入挖掘国内外高校院所、院士专家团队等一流创新资源;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做创新主体的融合者,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强化“资金链”全周期服务,做创新生态的催化者,积极推进“股权直投+基金投资”两翼发展模式,以全生命周期金融赋能打造创新生态;抢占“人才链”发展高地,做创新创业的引领者。以具有旗帜性、引领性的领军人物为重点,积极争取“绿色通道”“一事一议”等特殊人才政策,千方百计把院士团队“引进来”、把优质院士项目“留下来”、把人才“请回来”。

同时,武创院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破解“市场机制失灵”难题。

对于早期项目,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拨转股”方式给予支持,即:在前期以科研项目经费方式投入,在项目获得下一轮融资时,按市场估值转成相应股权,既确保财政资金的适度收益,又帮项目团队承担早期研发风险,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

在项目成长期,武创院既可用自有资金进行股权直投,也可撬动社会资本进行基金投资,从而实现对项目的滚动支持,“一棒接一棒”,真正帮助项目在长跑中脱颖而出。

在推动成果转化的同时,武创院也在抓紧布局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项目。

今年1月获批的国家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立足湖北武汉光电子产业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产业基础,促进湖北武汉乃至全国光电子产业生态健康发展。武创院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中部节点参与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管理,采取“管育接转”四位一体的方式推进。目前,武汉市正依托武创院筹建光谷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将聚焦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两个重点产业,重点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等五大平台,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05 经济日报-2.jpg

06 中国科技网-2.jpg

04 中国科学网-2.jpg

07 中国新闻网-2.jpg

01 湖北日报-1.png

02 长江日报-1.png

▲查看经济日报、中新社、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