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工作动态
武创院:打造跨区域高能级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速全球创新资源在汉集聚
发布日期:2022-09-29
来源: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字体显示:【大】【小】

9月29日,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分别在专版以“武创院:打造跨区域高能级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速全球创新资源在汉集聚”为题,报道我院区域协同创新工作。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image.png

湖北日报

图片

长江日报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徐红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等多位知名专家,同日到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多方协同推进武创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十沣科技等机构和企业打造跨区域高能级协同创新共同体。

武汉牵手京津冀协同创新

9月27日下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武创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携手面向国家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创新需求,围绕装备与仪器、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与生命科学仪器、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在前沿技术发掘与培育、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企业培育、人才培养及专家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体制机制灵活,湖北、武汉有优势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产业。”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认为,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持续创新。武汉有着充沛的人才资源和丰沃的创新土壤。武创院通过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打造创新“生态圈”,必将推动越来越多的创新场景在汉发生“裂变”。

“我们将积极对接融入京津冀、大湾区和全球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武创院优势,共同开展战略性、前瞻性技术和目标产品研发。”武创院负责人介绍,通过市场化机制支持京津冀中心及全国前沿技术产业化项目,将搭建起京津冀地区与武汉创新创业人才合作交流的桥梁。

她表示,进一步深化推进武汉与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协同,将助推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共同孵化一批一流创新企业,为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动能。

“顶天”技术成果加速“落地”

“当前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都在加速向武汉集聚,推进武汉与京津冀、大湾区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潜力巨大。”武创院同日迎来两位中科院院士,为打造跨区域高能级协同创新共同体谋划发展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27 日上午,围绕共同打造一批量子保密、量子通信应用场景,助推量子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孵化,徐红星为武创院与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相关机构合作献计献策。

“我非常关注武汉的发展,希望与武创院以高端工业软件产业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创新合作为突破口,解决工业高端软件‘卡脖子’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主要从事湍流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微纳米流体流动、燃料电池、生物流动系统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湍流领域做出了世界级贡献。

他介绍了研发团队在高端工业软件、数字孪生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还结合相关项目合作需求提出建议。陈十一表示,未来将联合武创院积极探索工业软件的国产化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不断加速资源集聚,为一批聚焦攻关‘顶天’技术的科研团队提供了一个‘立地’的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建议,各方携手共同推进一批重点联合攻关项目,加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进创新资源和服务共享,实现互利合作共赢。

推动武汉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

成立一年多来,武创院聚焦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行业共性问题和市场需求,努力推动武汉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这个过程中,寻求与全球优势创新资源体系的深度融合,是不断完善武创院创新发展实力的重要举措。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致力于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为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是形成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极。

“我们团队先后参与了众多国家级自主CAE 软件及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当天,十沣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企业发展情况。作为一家致力于多物理场仿真和数字孪生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的高科技企业,核心研发团队由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及博士后组成。

目前,十沣科技的产品与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等众多工程技术领域。

“一边探索,一边完善。”武创院负责人介绍,聚焦武汉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需求,武创院已着力打造了一批由院士领衔的专业研究所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建立国际领先的“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为抓手,武创院致力于打造一条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快车道。